“腊八粥”习俗倡节俭

2015-01-27 09:39:13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这一习俗中,还蕴含着一个很有教益的民间故事呢。

  365滚球投注讯 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这一习俗中,还蕴含着一个很有教益的民间故事呢。
  
  早年间,有户农家,就老两口和一个儿子。老汉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辛勤劳作,精心耕耘,料理得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院里呢,瓜棚遮天,菜园铺地,一年四季吃喝不愁。村里人问他:“你家种着摇钱树吧?日子怎过得这么舒坦?”老汉笑笑说:“摇钱树,人人有,就是自己两只手。”因为他天天早起下地,摸黑回家,人们送他个外号——“打鸣鸡”。
  
  老婆呢?是个勤俭人,一日三餐,精打细算,闲吃稀,忙吃干;平时多把菜,省把面。邻居问:“你家囤冒尖,还抠唆个啥?”老婆说:“一顿省一把,十年买匹马;饱时想饿时,丰年想歉季。”有谁家揭不开锅了,她就拿出米面来,周济左邻右舍。她不仅吃得节省,穿得也节省,做件衣裳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身粗布衣,干干净净穿十年。人家问她:“你家藏个聚宝盆,咋过得恁滋润?”老婆说:“聚宝盆不算好,勤俭才是无价宝。”因为她从不轻易乱花钱,不抛米撒面邻居称她“不漏汤”。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虽说大小伙子长得五大三粗挺壮实,可就是跟爹妈不一样。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长大了也是胡吃闷睡不干活,街坊送他个外号——“瞌睡虫”。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知道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别光睡觉了,也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睡他的懒觉。
  
  不久,老两口给儿子成了家。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娶进门的儿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今天扔块馍,明天倒碗饭,人送外号——“没底锅”。
  
  一天,老婆婆梳着满头白发,自叹土已埋到脖子,就把满心的话儿说给儿媳妇:“初一扎针十五拔,强似挨门求人家;家常便饭吃得长,粗布衣裳穿得久,嫌吃嫌穿没吃穿。过日子可得会细算啊!”儿媳妇只当耳旁风,一句话也不往心里放。
  
  又过了几年,老两口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把小两口叫到床前,临终嘱咐再三:“要想日子常常富,鸡叫三遍离床铺。俭是聚宝盆,勤是摇钱树。男当勤耕耘,女应多织布……”说罢,老两口就去世了。
  
  小两口托乡亲帮忙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食缸里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吃不愁,喝不愁,何必种地晒日头。”女人说:“冬有棉,夏有单,何必纺织日西偏。”小两口一唱一和,早把二老的遗嘱忘得一干二净。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服鞋袜,一天少似一天。树叶一青一黄燕子飞来飞去,年复一年又一年。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殆尽。春夏已过,秋冬又来,小两口只有忍饥挨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这家给块馍,那家端碗汤,小两口还在想:“这样也能混时光。”
  
  进了腊月,天气越来越冷。到了腊月初八,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这小两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无计可施,只好偎在一起“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杂粮,于是用手一粒粒向外扣。地缝里还有点干菜叶,也都挖了出来。这可是救命食呀,一米救三荒嘛!
  
  他俩把捡到的杂粮全放到锅里,把剩的铺草全塞进灶膛,就这样煮了一锅杂七杂八的粥,有小米、黄豆、玉米、高粱、萝卜叶、红薯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每人盛了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这时他俩才后悔没听二老临终的嘱咐。两人刚喝了几口,一阵大风刮来,由于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轰隆”一声,房倒屋塌。小两口被压在了下面,等邻居赶来扒出一看,早已经断了气,身边还放着半碗杂八粥。
  
  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八这天,就熬这样一锅杂粮菜粥,让孩子们吃,边吃边讲“瞌睡虫”和“没底锅”饿死的故事来教育后代,要他们勤俭持家。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自那时起,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习俗。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