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三通碑,讲述“南都”旧事

2015-01-20 10:13:58   来源:南阳晚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南阳的南都帝乡之美誉,与汉光武帝刘秀密不可分。

  365滚球投注讯 南阳的南都帝乡之美誉,与汉光武帝刘秀密不可分。
  
  刘秀其人,历史评价少有争议,我们熟知的要数毛泽东对他作出的“最会用人、最会打仗、最有学问”的评语。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之更是认为刘秀“允冠百王”,意思说无论才能还是人品,刘秀都是众多帝王中的冠军。如此高的评价,可窥见刘秀一生文治武功、纵横捭阖的历史一斑。
  
  刘秀时期,南阳是和京都洛阳并称的大都市,“南都”之说便因此而起。而“帝乡”之说,是因为南阳是刘秀的故里和“发迹之地”。但刘秀故里究竟是南阳瓦店还是枣阳,争议一直存在。
  
  近日,因我市文物部门对瓦店八里铺村(古称白河村)“汉帝光武故里”等三通明代碑刻修缮保护,记者走访了八里铺村,探寻光武故里遗迹,在历史的遗存中感受南都帝乡厚重的历史脉息。
  
  南阳?枣阳?史书这样记载
  
  从南阳城区向南数十公里,便可到宛城区瓦店镇八里铺村。在这个古称白水村的村落里,记者见到了三块立于明朝的古碑。新建的小亭内,“汉帝光武故里”碑、“贵人乡”碑与“汉光皇故里指道碑”一字排开。指认碑文,鲜活的历史抖掉尘埃,一幕幕展现在眼前。
  
  关于刘秀故里,持枣阳说观点的人认为,《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所云“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中,蔡阳就是当今枣阳,汉时属南阳管辖。
  
  不过,多年来致力于南阳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些专家却不这样认为。南阳文化学者逵富太说,刘秀乃汉高祖九世之孙,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五世孙。刘发曾把儿子刘买分封于舂陵乡(今湖南宁远县境内),为舂陵节侯。“传位到刘买孙子刘仁时,他上书孝元帝要求迁徙南阳白水乡。公元前45年,求迁获准后遂与弟刘回(刘秀的爷爷)及宗族到此定居。”此事,在《后汉书·城阳恭王刘祉列传》中这样记载:“仁以舂陵地热下湿,山林毒气,上书求减邑内徙。元帝元初四年徙封南阳白水乡,就认舂陵为国名,遂与从弟钜鹿都尉回及宗族往家焉。”
  
  《后汉书·城阳恭王刘祉列传》对刘秀故里的记载,较《后汉书·光武皇帝本纪》的记载更翔实,它记载了刘秀祖辈的地望变迁史,更具说服力。
  
  白水,即为白河,李白《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中写下“朝涉白水源,暂与人俗疏”的诗句。而从八里铺村三通碑向西行不远,即可看到碧波荡漾的白河水。
  
  从祖辈迁徙南阳,到明代三通碑,再到相距甚近的白河水,刘秀故里南阳说似乎不应有异议。何况就在三通碑东,光武祠旧址碑文尚在,光武古槐仍让人们传诵着关于刘秀的种种故事。
  
  三通明碑讲述“汉帝光武故里”
  
  三通碑中,“汉帝光武故里”为明万历年间南阳知府邓启愚所立,“汉光皇故里指道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七年,“贵人乡”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五年。沿三通碑所在位置东行不远,便是原光武中学、现瓦店二中了。学校大门口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明代碑刻:《重修泉庄寺碑记》。潜心研究南阳历史的郭文学告诉记者,泉庄寺又名光武祠、汉光武庙,宋建隆四年(963年)敕建,元代改名为泉庄寺,“泉”字由“白水”二字写成,因白水村而名。《重修泉庄寺碑记》中称:“寺以泉庄者,盖以其境白水村之名而称之。”可见明代八里铺村仍称白水村。
  
  对光武帝庙,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云:“汉光武庙在城南六十里,宋建隆四年(963年)敕建……”这从一个侧面推定,宋朝的皇帝也认为这里是光武故里。
  
  南阳刘秀民间故事的史学价值
  
  瓦店二中院内,有一棵千年汉槐,虽历尽沧桑仍苍劲多姿。这是一棵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槐。据说当年刘秀被王莽苦苦追赶,逃到八里铺村时早已人困马乏,遂顺手把槐树枝做成的马鞭插在地上,后来竟奇迹般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近两千年后,古槐仍在,有关其主人的故事仍在流传。自东汉以来,刘秀的传说在南阳民间流传至今,其流传时间之长、流传范围之广十分罕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与千年汉槐一样,在我市流传的不少故事不单单是传说,还保留着相关的遗迹,如方城的扳倒井、新野的回龙寺、南召的鹿鸣山等。
  
  “王莽撵刘秀,一撵撵到山沟里……”时间长河大浪淘沙,能够留在百姓记忆里并被百姓传颂的古代帝王并不多,刘秀则是这为数不多的帝王之一。瓦店三通碑,以及深深植根于南阳民间的刘秀传说,为南阳这个“南都帝乡”增添了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