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余关,低洼里走出国家级『美丽乡村』

2013-12-25 09:03:37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前不久,在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名单中,作为全市入选的4个“美丽乡村”之一,内乡县余关乡黄楝村赫然在列。

  前不久,在农业部公布的全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名单中,作为全市入选的4个“美丽乡村”之一,内乡县余关乡黄楝村赫然在列。
  
  作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典范,黄楝村成为内乡县余关乡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个缩影。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中,余关乡更多的美丽乡村正在显现多彩的身姿。截至2013年11月底,余关乡实现生产总值4.1亿元,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收入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60元。近3年来,余关乡获得了南阳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绿化造林先进单位”、“烟叶先进乡镇”、“烟叶生产标准化示范乡镇”、“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先进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内乡余关,低洼里走出国家级“美丽乡村”
  
  从内乡县城往北进入余关乡,一路梯田纵横,主干已经涂白的核桃树铺满了一道道山冈。十几分钟的车程后,翻过一道坡就到了黄楝村,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座座红顶白墙的别墅。村里,一条宽阔的水渠横贯全村,水渠两岸是排列有序的房屋。虽已过了冬至,渠水已经结冰。远处,已经入住新房的村民则在渠边硬化过的院落里晒太阳、拉家常,再远处,几个老人围着火堆看身边嬉戏的孩子,不时听见一阵爽朗的笑声……一个既望得见山水,又记得住乡愁的村落就这样出现在记者面前。“黄楝村入选在意料之中,但这毕竟是国家级的荣誉,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惊喜。”12月23日,跟记者说起“美丽乡村”创建的事,余关乡党委书记张新炜还是掩饰不住满脸的激动。
  
  黄楝村素有“一山一沟一道坡”之称,过去,村里流传着“媳妇上门难、群众走路难、日子过得难”的“三难”传说,出行没出路,致富没门路。余关乡乡长石天军告诉记者:“在余关乡,像黄楝村这样的闭塞落后村,是历届党委、政府的心病。不夸张地说,农民富则余关富,乡村美则余关美。”
  
  2011年以来,本着“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余关乡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着力突出村子的环境优势和产业支撑效应。黄楝村新规划的社区占地375亩,以岱军河为主轴、以牧原路为中心,南北延伸1000米,划分6大区块5大功能区,规划建设820户,人口规模4000人。与此同时,新社区北接岱军河水库,与万亩薄壳核桃基地和5000亩茶山相连,西边是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牧原养殖第十七分场,南边两公里处是312国道,东边与正在建设的内乡县城至七里坪战备公路相通。这个突出山区型社区特点,又兼具区位优势的规划在全市社区建设中脱颖而出,并作为重点推进社区开工建设。
  
  截至目前,新社区已建成新房300多套,入住群众230多户。新社区还多方筹资1100多万元,对公共设施进行集中配套,硬化道路1800多米、新修主干道2000多米、铺设供排水管网1.5万多米,安装路灯95盏,新建游园两处,绿化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与此同时,社区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党员群众活动中心、幼儿园、警务室、交通港湾站、超市、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咋也没想到,我活了80多岁,还能住上这美气处,下雨不沾泥,走着就舒坦,越活越得劲!”说起新社区,黄北组的李新志老人一个劲地叫好。
  
  在国家级美丽乡村黄楝村的带动下,余关乡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样板时期。
  
  黄楝村美丽乡村建设,得益于余关乡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发展决策。
  
  余关乡山多、丘陵多、荒地多,如何能够让三多变成金山银川财富滩,乡党委、政府经过多方考察,认定发展薄壳核桃产业是一条富乡富民的好路子,提出“核桃上山平地种烟”的发展战略。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发展大小核桃种植户超1000户,初步形成了山地有林、荒坡有果、丘陵披绿的发展格局。2007年,乡党委、政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即探索用新型工业化理念来谋划和推动特色林果业发展,利用生态林果产业优势,实现更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当年,从十几家大中小农业企业中,优选浩林果业,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截至2013年年底,余关乡核桃种植面积接近7万亩,占据了全县十万亩薄壳核桃的半壁江山。目前,内乡县刚刚荣获“中国核桃之乡”称号,余关至少有七成的贡献率。
  
  余关乡还是南阳市烟叶第一乡,国家优质烟生产科技示范基地,烟叶专业合作社现有入社会员3000余人,涵盖全乡18个村2000多农户,以现代烟草集聚区建设为抓手在王沟村建成了占地面积200亩的现代烟草集聚区,累计完成投资3000万元,集聚了“二社二厂一中心”五大要素,即烟叶专业合作社、农业机械合作社、育苗工厂、烘烤工厂、气象灾害测报预防中心。
  
  余关乡还有世界单场规模第一的河南牧原公司第十七分场,年出栏30万头生猪。牧原从建厂开始就十分注重保护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养殖,投资5000万元,建设2000亩的生态示范园,充分利用养殖场排出废物,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拉长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新型生态养殖之路。并以牧原生态化养殖为示范,在全乡推广猪-沼模式,破解环保难题;在生态养殖方面,该乡还建设了标准化羊场,投资3000万元,采用秸秆发酵技术,将农村废弃的各种秸秆转化成优质饲料,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途径,也从根本上消除了焚烧秸秆的隐患,保护了生态环境。
  
  利用牧原第十七分场排泄物、谢寨羊场粪便以及大量废弃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乡里引进了北京信晟佳业公司,投资1.2亿元建设保利肥业,项目建成后,年可生产复混肥30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左右。该项目采取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喷浆造粒技术,将生产烟叶、核桃等专用配方有机肥,为余关烟叶、核桃的强势发展提供保障,既解决了养殖场污染问题,又增加了烟叶的内在品质,还实现了核桃的无公害化种植,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废物利用-有机肥加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循环经济发展新路子,进一步推动了余关三大支柱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农民致富幸福生活节节高
  
  如今,余关乡已从经济的低洼中崛起,并走出了像黄楝村这样的国家级“美丽乡村”。
  
  今年51岁的村民王高英已经在深圳打了3年工,“以后再也不出去打工了,因为在家门口,俺也能找个收入不错的活。”2011年,把土地流转出去的王高英一下子不适应农耕生活了,“原来有八九亩地,流转后剩了一亩多,地里不忙了,就想出去看看。”王高英说,深圳有务工的亲戚,他顺势就去了那里的工厂,虽然每月进账3000多元,“但摸不着家乡的梯田,看不到岱军河的流水,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得知情况的老支书王建国说,“想家了就回来,想干养殖了就去牧原养殖场,想搞种植了,就到林果合作社,在咱家门口,一样能上班。”
  
  种核桃,村里引来了拥有3万多亩核桃基地的浩林果业公司;搞养殖,村里有年出栏30万头生猪的牧原第十七分场。这两个企业为当地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养殖场刚建成的时候,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场内农民工的工资每月却达到了2000元。“眼下,核桃的管理是淡季,但在我这里上班的黄楝村技术员就有50多名。忙时,每天的用工量可达四五百人,光用工费每年就得百十万。”伏牛山专业合作社浩林公司的负责人王浩说。
  
  两大支柱产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黄楝村的富余劳动力全部实现了就地转移,仅本地务工的收入一年就有800万元。“务工可能会有淡旺季之分,我想好了,如果时间充裕,就到坡上种几亩核桃。”王高英说,“务工种地两不误,核桃进入盛果期后,收入要比单纯在外务工高得多。”
  
  “往前看,村民的致富后劲很足。”张新炜说,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产业链条的持续拉长,黄楝村村民将依托养殖、核桃、茶叶以及其他农副特产品深加工和农家乐等服务业,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变身成职业农民或产业工人。
  
  景色如画大美余关展宏图
  
  宽敞的公路穿村而过,国道隔坡相望,离县城不远,距山野更近。区位优势之外,以核桃为主,以软籽石榴、黑李等为辅的林果基地把村子团团围住。更为难得的是,黄楝村境内的岱军河水库别具一格的山水布局,为农游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1年以来,牧原公司在生猪养殖场投产的同时,又兴建了占地2000亩的“沼液—林果—蔬菜”循环经济生态园,沼液种林果,沼渣制成有机肥,施到蔬菜地里,既解决了养殖场的粪便处理难题,又生产出了优质林果、蔬菜,同时也丰富了农游一体的发展内涵。眼下,沿岱军河水库的除险加固项目已近尾声,库区周边的绿化、硬化、美化等配套工程也已完成规划,部分项目正在施工。浩林果业在致力核桃规模发展的同时,还推行核桃-茶叶-五彩花生等系列经济作物的立体化种植模式,打造盆景,发展立体观光种植园。沿水库建别墅群、钓鱼台、农家乐的综合开发规划已经完成编制。
  
  黄楝村的发展,是余关乡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余关乡许多“美丽乡村”正利用青山绿水,做着生态经济这篇文章,在生态高效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上实现着资源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提升着产业的附加值,成为集人文居住、生态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近郊农游一体化发展村落。
  
  产业带动美丽乡村后劲足
  
  “余关乡是一个产业发展十分明晰的乡。”石天军介绍,余关的产业发展有三个第一,全省连片发展规模第一的核桃基地、亚洲单体规模第一的生猪养殖场、全市种植规模第一的烟叶专业乡镇。“这三个第一里,黄楝村就占了两个,一个是核桃,一个是养殖。”
  
  早在社区建设之前,黄楝村就把产业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2009年,黄楝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与牧原公司达成合作意向。2011年,牧原公司投资3亿元建成了占地1700多亩、年存栏生猪10万头以上、出栏30万头的牧原第十七分场。
  
  本着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发展理念,核桃的发展更早一些,6年来,余关以每年发展1万亩的规模,相继种植了近7万亩以核桃为主的经济林。种植之外,集核桃新品种繁育、核桃仓储、相关产品研发加工为一体的核桃产业园正在建设,产业园一期占地200多亩,建成后,将全面服务该县的核桃产业。因为背靠万亩核桃基地,自2008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以来,黄楝村经过调研和民主表决,决定发展林果业。王建国不失时机地和浩林果业达成了薄壳核桃种植意向,甚至不惜垫钱8万元,为出工群众垫付工钱。他给群众算了一笔账:“现在人养树,将来树养人。今朝栽上摇钱树,来年结出‘金疙瘩’。”当年,依托浩林果业下辖的伏牛山专业合作社,村里一下子种植了2000多亩核桃,与周边村形成了核桃种植连片发展的好态势。
  
  发展支柱产业,土地流转是绕不开的话题。乡党委和村支部以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理念,打服务牌,走富村路,一方面招商引资,一方面组织群众和企业一道解决土地流转中的实际问题。“事实上,让群众看到致富有门路、生活有希望之后,再难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说起产业发展,当了17年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建国感触最深,“穷怕了,看到致富有望,村民们的干劲儿都很足。”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