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执著的‘张衡迷’”

2013-09-22 19:58:43   来源:南阳晚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南阳市北郊的张衡博物馆内,一位优雅知性的女子,在放满藏品的展厅里缓缓地踱来踱去,时而观赏藏品,时而低头沉思。


周黎女士正在阅读有关张衡的书籍  

  7月22日,大暑。
  
  南阳市北郊的张衡博物馆内,一位优雅知性的女子,在放满藏品的展厅里缓缓地踱来踱去,时而观赏藏品,时而低头沉思。
  
  她,就是被收藏界尊称为“簪后”的南阳收藏家——周黎。
  
  汶川地震后,她将自己20多年精心收藏的300多件有关张衡的藏品,全部捐献给了张衡博物馆。如今,她又带着最近收集到的几件藏品,来到了展厅。
  
  一旁的工作人员看到她,亲切地迎上来说:“周黎姐,又来看你捐的宝贝呢。”
  
  周黎莞尔一笑。
  
  尊崇张衡,收集有关张衡的藏品
  
  谈起关于张衡的收藏,周黎说,那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初说起。
  
  1981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被响亮提出。在那个科技的春天,一部名为《张衡》的电影应运而生。“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张衡淡泊名利、献身科学的执著深深地震撼了我。”一说起张衡,周黎女士的表情不自觉地就认真严肃起来。
  
  因为对张衡的崇敬,周黎前些年专程找到当时扮演张衡的著名电影演员许还山,请他写了张衡《灵宪》中的宇宙观: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限。这幅字,后来也被周黎捐献给了张衡博物馆。而她所收藏的第一件有关张衡的藏品,就是当年的那张电影海报。
  
  自此,年轻的收藏家周黎对纪念张衡的藏品的收集就一发而不可收。地动仪模型、烟标、纪念章、银币、五六十年代研究张衡的书籍、有关张衡的不同版本的连环画、1953年新中国发行的张衡邮票、民国时期的《张衡年谱》等等,凡是她知道的,或者是听朋友说起的,她就会想尽办法地收入囊中。
  
  那时,为了搜寻有关研究张衡的书籍,她常常流连于北京潘家园旧书市场,一找就是一天。有一次在市场上,她无意中听说辽宁生产了一系列“地动仪”牌香烟,为此,她特地赶去辽宁,想尽办法将从70年代到80年代不同时期的烟标全部买下。2005年在深圳,她看到澳门发行的“小型张”邮票,也毫不犹豫地将80多张邮票悉数买回。
  
  很多朋友知道了周黎的这一爱好后,也经常从国外给她带回纪念张衡的邮票或者银币等。不久前,一位朋友去韩国旅游,发现正在流通使用的韩元背面是张衡的“浑天仪”,也特意为周黎带了几枚回来。
  
  20多年的收藏,300余件藏品捐献给张衡博物馆
  
  在周黎琳琅满目的藏品中,有一套非洲2008年印制的邮票。上面写着在世界上作出杰出贡献的两位科学家,一位是非洲的物理学家阿尔哈曾,另外一位就是中国南阳的科圣张衡。
  
  事实上,张衡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一名数学家、天文学家、文学家、画家。郭沫若曾经这样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张衡,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科技文化,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周黎,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将自己20多年来辛苦收藏的300多件有关张衡的藏品全部捐献给了张衡博物馆。不仅如此,她还请知名书法家写了张衡的名篇《南都赋》,一并捐送过去。
  
  这位无私的女收藏家说:“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作为南阳人,我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去了解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
  
  收到周黎的藏品,张衡博物馆馆长刘新激动地说:“周黎女士关于张衡藏品的收集,在全国范围都是首屈一指的。她所捐献的研究张衡的书籍,大多都是孤本,这对于进一步认识张衡、研究张衡而言,真是一场千载难逢的及时雨啊。”
  
  面对这样的盛誉,淡然的周黎感慨地说:“张衡有一句警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正是因为这样的人品气度,张衡才卓然独立于东汉争名于朝、争利于世的纷扰中。在现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张衡这种人生价值观,值得让更多的人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品位、去思索……”②8
  
  收藏家周黎的故事,让您有哪些感想?请联系我们,或者发E-mail至xiaoxiao3296666@163.com。
  
  28年前,
  
  上大学的女孩爱上收藏
  
  对出生于收藏世家的周黎而言,迷上收藏,是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的。
  
  在她小时候,父亲周金宇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任讲解员。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年幼的她开始对那些铭刻历史的古物有了莫名的喜爱。
  
  1985年,周黎考入了西北大学就读于数学系。曾任启功秘书、现任北师大书法教授的倪文东在当时是周黎的大学语文老师。“倪老师是位书法家,他上课很有意思,每次讲文学,总是旁征博引地不知不觉就提到了书法。一谈起书法,他就神采飞扬充满激情。”受倪老师的熏陶,周黎对文史哲和书画的兴趣与日俱增。“那时候,同学们经常向老师索字,老师也很乐意把自己的作品送给大家。我当时也保存了不少,后来大多都送给了业界的朋友们。”周黎女士温婉地笑着说。
  
  参加工作后,周黎和南阳的大收藏家吴金榜成了邻居,近水楼台地多了一位藏品丰富、学识渊博的藏友。自此,俩人经常就收藏问题进行探讨、切磋。
  
  那时,爱上收藏的周黎,一到周末就往天桥市场跑。字画、玉器、汉代陶器、明清银簪等等,但凡入了她的法眼,便毫不吝啬地买回。“90年代末,人们的收藏意识还不高,很多珍贵的古物被低价出售。我的很多藏品就是在那里淘来的,最多的一次,我淘了整整两个编织袋的汉陶。”天桥市场的淘宝经历,不仅让周黎的藏品越来越丰富,也锻炼了这位女收藏家敏锐的眼力。
  
  多年的收藏历程,让周黎对藏品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收藏者不能仅仅是藏品的保管者,更要对其进行研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只有这样,藏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得以体现。
  
  2002年,恰逢我市第一届“两节一会”举办之际,周黎的“中国民间古簪艺术展”在府衙拉开了帷幕,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5000余枚材质不同、造型各异的古簪展示了中国深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度。这在全国收藏家里是第一例,周黎也成为公益收藏展出的第一人。
  
  周黎常说,如果说对古簪的收藏体现了自己的审美情趣,那么,对有关张衡藏品的收集,则完全出于对这位南阳科学家的景仰。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