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窝窝头的58年情缘

2015-03-10 09:50:31   来源:南阳日报   评论:0 点击:

[摘要]“58年了,当年的恩情不敢忘记,这些年我找得好苦呀。”春节期间,淅川县王振三带着家人来到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王家井村,握着“李队长”儿子李棋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365滚球投注讯 “58年了,当年的恩情不敢忘记,这些年我找得好苦呀。”春节期间,淅川县王振三带着家人来到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盛康镇王家井村,握着“李队长”儿子李棋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58年的时间,当年不到10岁的王振三如今已两鬓斑白。但58年前湖北“李队长”对父亲王文田的一饭之恩,始终重重压在他心头。
  
  窝窝头救活一条人命
  
  故事发生在1957年,那个饥荒年代,淅川县香花镇杨河村的王文田家,更是遭遇饥荒的侵蚀,孩子们饿得满身浮肿。
  
  万般无奈,王文田身背几卷家织的土布,逃荒换布来到了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石化街李家河村(当年地名),因为饥饿再加上劳累过度,他昏了过去。“李队长”将他背回家,一点点向他嘴里灌稀饭,等王文田慢慢苏醒,“李队长”递给他一个窝窝头,这才让他活了下来。
  
  一年后,王文田拉着“李队长”送给他的一车红薯和黄豆回到家乡。“要不是父亲拉回来的那一车粮食,我们也许早就被饿死了,这也是我这么多年坚持报恩的情结所在。”王振三说着早已泪流满面。
  
  又过了一年,因再次遭灾,王文田又来到“李家河村”。由于途中淋了一场大雨,他身患重病,“李队长”精心照顾他一个多月,但最终没能将他救活。“李队长”让人给王文田的亲人捎信,随堂叔和堂哥奔丧的王振三在李家河村住了一天一夜。
  
  50年坚持寻找无结果
  
  “由于当时我太小,没记住恩人的名字,只知道当时人们称他‘李队长’。58年来,我们一直想念他。”王振三说,因为当时通讯落后,两家失去了联系,长大成人后,他一直在打探这位朴实热心的恩人。
  
  “这50年来,我已不记得去过湖北多少次,循着当年的模糊记忆一点点梳理线索,不辞辛苦拜访附近村落的老年人,但如大海捞针,最终一无所获。”
  
  “后来家人建议我通过媒体力量寻找恩人。”王振三说,襄阳晚报的记者把他的故事刊发出来,很多热心人为之感动,并积极提供各种线索。王振三这才知道,当年的“李家河村”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随后几经易名,王文田的坟茔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被平整。如今,“李家河村”已经合并到王家井村了,他一一走访王家井村60岁以上老人,仍然没有任何收获。
  
  媒体牵线找到恩人
  
  今年春节期间,王振三接到襄阳晚报记者的电话:一位名叫李棋顺的老人,可能就是“李队长”的儿子。
  
  王振三连夜带领家人来到当年的“李家河村”,走到李棋顺的家门口,王振三眼前一亮,大步上前,与他握手。“没错,‘李队长’就是这个模样。”李棋顺马上答话:“村里人都说我跟父亲长得一模一样。”
  
  王家人与李家人围坐在房前的空地上,家人一般热闹地聊起了家常。“‘李队长’是我爹,他叫李寿清,是一个大善人,开了一个茶馆,南来北往的人都在我家歇脚。1970年已经病故。”李棋顺说。
  
  来到恩人的坟前,王振三点燃了一挂鞭炮。在噼里啪啦的响声中,王振三大声地喊:“大恩人,这是我们王家58年的心愿,谢谢了!”
  
  为了表达感恩之情,王振三给李家送上了礼物,向王家井村委会赠送了书法作品和锦旗,他还将设立一个助学帮困基金,帮助该村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心愿达成,王振三心里特别高兴。“以后我们王家跟李家就是一家人了,而且世世代代都要做一家人。”王振三笑了,李家人也笑了。
最新新闻
经济动态
创业新闻
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