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拜谒卧龙岗武侯祠采风纪行(图)
2014-01-14 14:55:42   来源:中国广播网   评论:0

查看原图
  很久以来,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一直在记者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对于分布于四川成都、陕西勉县、河南南阳、湖北襄阳古隆中、重庆奉节白帝城、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等全国七大武侯祠,记者头两座都曾先后进行过瞻仰和拜谒。
  
  “卧龙岗”巨石赫然醒目地撞入记者的眼帘(摄影:冯赣勇)
  
  特别是源于对诸葛亮的崇敬,值得一提的是,从中学到大学期间都曾学习拜读过的《出师表》,更是被记者烂熟于心的重要古典文学作品之一。而其中“躬耕於南阳”的名句,让记者很早就记住了南阳这个地方。由于那里是当年刘关张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出山的地方,更让记者对此地有着一种情有独钟,并前往拜谒探寻的欲望。
  
  “千古人龙”石牌坊的武侯祠山门(摄影:冯赣勇)
  
  没有想到的是,几十年后,记者终于真的有幸来到了南阳这个地方。2014年1月10日,记者前往南阳出差,在完成了公事之后的翌日下午,终于有了一段难得的空闲时间。于是,在南阳太阳城置业张玉献董事长的安排下,该单位的徐闯同志与记者从下榻的龙鑫国际大酒店驱车出发,沿美丽的白河岸畔,一直顺着滨河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经过十几分钟的车程,在即将抵达武侯祠时,不远处高耸的一块巨石上的三个红色大字“卧龙岗”赫然醒目地撞入记者的眼帘。下车漫步来到路北一侧的武侯祠建筑群前,望着上书“千古人龙”石牌坊的武侯祠山门,几十年才得以了却的愿望,让记者心中不免有些激动。
  
  武侯祠三顾坊(摄影:冯赣勇)
  
  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的卧龙岗。掩映于万木峥嵘、苍松翠柏中的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当年曾经结庐居住、荷锄躬耕的地方。诸葛亮,字孔明,东汉时琅琊郡(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幼年丧父,其后随叔父来到豫章,以豫章经荆州定居南阳,晴耕雨读,刻苦学习、研究历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和各种学派的政治主张,尔后协助刘备火烧博望和赤壁,建立西蜀霸业,又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卧龙潭纪念石(摄影:冯赣勇)
  
  诸葛亮死后被封为武侯。因诸葛亮曾在南阳结庐躬耕,到了晋代,南阳人就在卧龙岗上建祠修院,进行纪念。以后历经兵火,屡建屡毁,直到清康熙年间才又按照原貌再次重建。近年来,经过有关部门的积极修葺,南阳武侯祠已焕然一新,如今成为一处闻名遐迩的全国四A级的旅游胜地。
  
 
卧龙潭上的石桥(摄影:冯赣勇)
  
  来到武侯祠正门,“千古人龙”四个大字匾额的牌坊是武侯祠的起点建筑。这座“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穿过石牌坊的山门拾级而上即进入了景区。最先看到的是镌刻着“汉昭烈皇帝三顾处”石碑坊,这也是祠中的第二道坊被称为“三顾坊”,为清道光年间所立。牌坊后面刻有“真神人”三大大字,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士为知己者死”,正是由于刘备这诚恳的三顾,才使得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辅佐刘备,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业,诸葛亮因而功高盖世,万古流芳。
 
 
  诸葛读书台(摄影:冯赣勇)
  
  刘备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面是实实在在,没有停留在口头上,这个优点可谓是当今时代尊重人才的楷模。“真神人”三个字,出自于苏轼《武候庙记》颂扬诸葛亮的一段话“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无独有偶,在陕西勉县的武侯墓中,记者也曾见过“真神人”匾额的门楼。
 
 
  武侯祠门首(摄影:冯赣勇)
  
  穿过三顾坊,走过仙人桥,顺着不长的甬道走不远就是三座门洞的武侯祠红墙院落。门前的右侧是一片辽阔的水域,一块上书“卧龙潭”三个绿字的石头矗立在岸畔。潭边当年有三棵古楸树,相传是刘、美、张三顾茅庐时系马的树,现在还仅存一棵。来到武侯祠正门,古朴端庄,只见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题。
  
  武侯祠大拜殿(摄影:冯赣勇)
  
  拾级而上六个台阶进入武侯祠门楼就是祠院的第一进院落,只见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古朴自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石坊与主体建筑大拜殿遥相呼应。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隐居求志”匾额,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其纶巾羽扇,风度庄严,正是东汉末年隐居儒士的典型装束。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长孙诸葛尚。
  
  武侯祠庭院(摄影:冯赣勇)
  
  大拜殿殿堂外的檐下柱上卷棚内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琳琅满目,两壁间还镶嵌有历代文人名士的笔迹石刻,真、草、篆、隶各具特色。其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的誉美之词可与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等相比。像“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原指中国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后世用来指用兵的谋略,这里也是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的。这些碑额和对联无不充满着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记者在武侯祠草庐前(摄影:徐闯)
  
  有意思的是围绕着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所在地,历史上一直争执了很长的时间。其原因也是围绕着诸葛亮的作品而起。由于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三国志》上又有一个“隆中对”,而隆中在湖北襄阳境内。于是,出于对诸葛亮的爱戴为荣,南阳人和襄阳人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而文人学者也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从明清时期即打起了笔墨官司。
  
  诸葛孔明旧庐文物石(摄影:冯赣勇)
  
  曾在清代为官任河南南阳知府的顾嘉衡是湖北人,当时,他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一副骑墙的折中对联,上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下联:“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对联意在表现“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半斗;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襄阳、南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为人们竞相传诵。
 
 
  武侯祠碑帖长廊(摄影:冯赣勇)
  
  无独有偶,1959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耀邦来河南南阳视察工作,对这副对联颇为欣赏,还根据此联改了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国家,何必争多得少得。”借古人名联的旧形式而赋予革命的新内容,充分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胡耀邦同志的宽广胸襟和高尚情操。
  

  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摄影:冯赣勇)
  
  从大拜殿拜谒出来顺着殿外围墙经过大殿,就是蓬松如伞、古朴美观的诸葛草庐,这就是诸葛亮当年隐居攻读的地方。在草庐的周边还有古柏亭、梁父岩、野云庵、宁远楼、伴月台、三顾堂、小虹桥、老龙洞、抱膝石等众多景点,被称为“卧龙十景”。这里处处清幽,景景称绝。多是游人拜谒瞻仰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
  

  三顾堂门首(摄影:冯赣勇)
  
  尤其是三顾堂和关张殿中温文尔雅的诸葛亮、谦逊恭敬的刘玄德、急不可耐的张飞和神态安详的关羽塑像,惟妙惟肖,各具其妙。为了令游人更好地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抱负,宁远楼里还用简明的文字记述了魏蜀吴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关张殿中栩栩如生的关羽、张飞的塑像(摄影:冯赣勇)
  
  武侯祠中的廊壁间镶嵌的三百余通碑刻,殿堂上数不清的匾额楹联,碑刻刀法细腻,很多在书法上有相当深的造诣。像岳少保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碑刻“还我河山”碑刻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碑刻,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推崇。
  
  三顾祠庭园(摄影:冯赣勇)
  
  武侯祠内的匾额很多,或悬于檐下,或挂于屋梁,颇受游客青睐。能工巧匠将名人的书法镌刻在木匾上,凸凹相间,刀笔豪放,入木三分,气势非凡。武侯祠的碑、联、匾集文学、书法、绘画于一体,是一珍贵的艺术宝库。而在这些历代名人的作品中上佳之作更是比比皆是,对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三顾祠中的亭(摄影:冯赣勇)
  
  例如,拿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来说,就堪称绝世佳作之一。其作品由2l块石碑组成,刻工精良,十分壮观。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南阳,“遇雨,随宿于词内”,观看了《出师表》之后,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但,感慨万千,后经道人请求,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背诵写出,以抒胸臆。其字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奔放淋漓,表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
  
  武侯祠中的铁影壁(摄影:冯赣勇)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畅述了自己为复兴汉室要“鞠躬尽瘁”的忠贞思想,成为“字字中间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极强。今天,人们游武侯祠,观《出师表》,远相撰词,名将手书,既能见孔明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实为人生的一大幸事。
 
 
  卧龙碑林(摄影:冯赣勇)
  
  漫步河南南阳武侯词中,由不得不令人浮现联翩,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构成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在这长河中出现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淹没在历史河床中的,也同样数不清,道不尽,而极少有像诸葛亮这样不仅能沿着历史的长河从中古走到现代,而且还能走向千家万户,走进千千万万人的心里。让人仰慕不已的诸葛亮,可谓是后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武侯传奇。